二战中的日本和德国不说貌合神离吧,至少也是配合不佳。
1939年,日本在北方战线挑衅诺门坎期间,德国跟苏联眉来眼去,还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为投桃报李,1941年夏天,德国向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日本刚刚和苏联秘密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可见两国关系真的没亲近到你指哪儿我就打哪儿的地步。
但合作的大方针和大方向还是要的。
日军进攻印度也是自己的既定方针,因为控制印度可以获得战争资源,解决日本的燃眉之急,另外也是对中国战场的釜底抽薪,切断盟军对中国战场的援助物资路线。
英国人和美国人对日本人一点都不客气,利用中印、中缅之间的交通要道往云南、四川运送物资,给中国军队打气,卡日本人的脖子,日本法西斯就像鲁达拳头下的镇关西,不急不行了。
展开剩余86%因此日本军队必须要出动,他们的目的就是夺取盟军的大本营英帕尔,拔掉这个援助中缅的眼中钉。要不然日本军队吃饱了撑的,大老远的跑印度干嘛?
说实在的,日本法西斯非常狂妄,连世界老大美国都不放在眼里,对于进攻德国人的手下败将英军,倒是有十足把握的。而且英军跟日军在缅甸交过手,也没有占便宜,因此日军觉得进攻英帕尔本是探囊取物,轻而易举的事。
但自古骄兵必败,或者说不作死不会死,日本军队做的坏事太多了,在印度吃败仗那是必然的。
用中国人的话说,人在做,天在看,看着看着就麻烦,收了你这王八蛋。
英帕尔战役从1944年3月开始,到7月结束,进行了整整四个月。
虽然日军非常自信非常狂妄,但也没有大意,在这场战役中投入大量兵力,出动了三个师团(第15、第31、第33师团,隶属第15军)8.5万人。
英军驻守在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加上后来的援军,总兵力也不少于10万人。
英军中其实是印度人占多数,准确来说是英印联军。
日军中印度人也不少,称作日印联军也不为过。日本在亚洲战场的老传统就是冒充解放者扶植傀儡政权傀儡军队,这是老套路了。
所以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次英帕尔战役,其实更像是印度内战。
战争结果出乎日军意料,他们不仅失败了,而是一败涂地,惨不忍睹。8.5万日军,有6.5万日军留在了战场,而且全都躺在那里,永远都不会动了;盟军方面只损失了1.6万人,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日军为什么会惨败呢?一、 日军从钦敦江渡江前来,注定机械化装备不能参战,随之而来的都是些牛马,打算既能骑着当战马、战牛,又能在路上宰杀着吃,当军粮。还有不少马牛担任运输物资和重型武器的任务,看起来就非常滑稽。
但这些牲口在路上要吃喝,要消耗,给养跟不上,这就注定日军的战斗必须是速决战,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就面临极大的风险。
二、 英军方面的总指挥是蒙巴顿将军,他非常冷静看到了日军的弱点。蒙巴顿觉得只要拖住日军就是胜利,于是偏偏不跟日军打速决战。而是把军队都撤出英帕尔的平原地区,转移到英帕尔西北的高地上,修建牢固工事拉开架势打阵地战。
英军的空军占绝对优势,不担心后勤供应。而日军的补给线拉的这么长,而且全都是打丛林经过,非常容易被英军掐断。
蒙巴顿这样做,对日军非常不厚道,也可以说用心很"险恶":只要拖着日军打持久战,雨季就会到来,雨季来了,不用盟军动手,老天就会要日军的命了。
三、 战争开始后,美军过来帮忙,一来就是45架运输机。英军有了这几十架运输机,物资没有了发个电报就空投下,兵力不足了,打个招呼就过来了。
而日本军队却是个定数,只能越打越少,物资也越消耗越少。不仅军人要吃,那些哑巴畜生也要吃。
因此虽然气势汹汹的日军在3到4月份占据了主动,占据了英帕尔的交通要道,大致完成了对英军的分割包围,但始终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到了5月份英军反攻的时候,日军就显得更加底气不足了。
这倒不是日军的士气不行,也不是他们没有弹药,而是补给越来越少,肚子都填不饱。今天吃一斤,明天只能吃八两,后天就变成六两,最后能吃到三两就不错了。
命都保不住了,还咋打仗?
再看英军,顿顿午餐肉,还有巧克力、葡萄酒和香槟,甚至雪茄都能抽得到,两军简直是天堂地狱之差。
6月,雨季终于来了,日军必须要饿着肚子,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物资丢下了,牛马丢下了。
就这样日军破釜沉舟冲破了重重难关,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英帕尔战略目标跟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强弩之末,摇摇晃晃路都走不动、站走站不稳,枪也拿不动了。
祸不单行,老天也不放过这帮日本兵。随着雨季到来,日军士兵不是得了疟疾、痢疾、就是感染了霍乱、流感等疾病,能幸免的人很少。
糟糕的是,日军根本就得不到任何药物治疗,只能等死。
当初踌躇满志、口出狂言的指挥官牟田口廉放眼看去,士兵们被疾病和饥饿折磨的步履瞒珊,觉得除非奇迹出现,不然不用敌人来袭,他们就会全部倒在雨水连绵的森林中。倒在战友的尸体旁。
可是奇迹不会出现,摆在牟田口廉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等死或者撤退。
1944年7月2日午夜,曾经穷凶极恶的日本兵像贼一样偷偷摸摸开始心惊胆战地撤退,因为除了饥饿、疾病,还有英军追击的炮火。
8月中旬,日军终于溃退到钦敦江边。
随后追到的英军被眼前呈现的一幕惊呆了:"到处是衣衫褴褛、布满泥水的尸体,枪支弹药扔了一地。"
很多士兵不是病死,不是被打死而是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力气前行了。
8月底,幸存的日军终于渡过钦敦江,回到原点。据统计,幸存下来的一万两千人,竟然有一千多人精神崩溃,不是发疯就是得了抑郁症。
印度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日本的后勤供应不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已被打得焦头烂额,他们再也没有能力来雪耻了。
英帕尔战役是日军在二战中的东南亚战场上最惨痛的回忆。
发布于:北京市七星配资-短线炒股配资-七倍杠杆-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