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弘扬国粹,服务百姓,由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夜市暨“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于2025年6月28日至29日在天津街街区盛大举行。作为辽宁省14个城市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的收官之站,本次活动以“国粹岐黄 健康大连”为主题,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中医药文化更好更快融入群众生活,惠及千家万户。大医二院积极响应号召,精心选派高水平中医专家团队参与义诊,为滨城百姓送去专业、贴心的健康服务。
开幕式现场
根据市卫健委统一部署,我院高度重视此次惠民活动。医务部精心组织,选派了来自中医科、康复医学科、风湿免疫科的6位高年资中医专家参与义诊,其中包含2位辽宁省名中医,充分展现了我院深厚的中医底蕴和人才实力。
展开剩余89%义诊专家简介
我院义诊帐篷前,前来咨询问诊的市民络绎不绝。专家们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市民把脉问诊、辨病辨证,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养生建议。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解答市民在中医调理、康复保健、风湿免疫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困惑,普及中医药知识。
✦✦
✦✦
义诊现场
两天活动期间,我院专家团队累计为500余位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健康咨询服务,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服务赢得了现场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院党委副书记吕德胜到活动现场详细了解了义诊开展情况,对专家们牺牲休息时间服务市民的奉献精神表示高度赞赏,并勉励大家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守护市民健康贡献力量。
本次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义诊、体验、展示等形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提升了健康素养。我院的积极参与和优质服务,不仅履行了作为大型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职责,也是对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次生动展示。未来,大医二院将继续秉承“大医精诚”的精神,深耕中医药沃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助力“健康大连”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医科简介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于1986年随医院回迁复办成立。科室先后在柳侃、张丽秋、张红及省名中医姚娓等几代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的辛勤努力下,经过30多年发展,形成了目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具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科室。现为国中局、卫健委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全国及辽宁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辽宁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大连市中医名科。科室按照“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以专科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综合服务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依托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重点学科,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现有医务人员24人,其中医生14人,治疗师2人,护士9人。医生中教授6人,具有主任医师职称者8人,副主任医师职称者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8人。现有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人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医学名家——辽宁省名中医2人,辽宁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医学名家——辽宁省青年名中医1人,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3人,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1人,大连市名中医新秀1人,大连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名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
中医科由门诊、病房组成,中医门诊设有中医综合门诊、针灸门诊、中医推拿门诊、中医脾胃病专病门诊,近年增设中医康养系列门诊,包括中医肿瘤康养门诊、中医睡眠康养门诊、中医颈肩腰腿痛康养门诊、中医儿科康养门诊,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中医诊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充分体现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为患者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2024年4月新成立普湾院区中医门诊,推动区域内优质资源扩容和平衡布局。
中医病房设有中医综合治疗室(内设有多功能治疗室、熏蒸室、推拿室等),病房编制床位17张,通过中西药物、针刺、推拿、理疗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成熟开展中医软伤科疾病、脾胃病、脑病、皮肤科疾病、妇科疾病、肿瘤、风湿病及各种疑难疾病诊疗。制定中西医协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并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尤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保守治疗)、中风后遗症、急性面神经炎(面瘫)、带状疱疹、中医脾胃病等有明显的疗效。随着中西医协同工作的逐步推进,中医科已融入院内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针对疑难复杂疾病,进行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MDT等,在整合各学科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科室利用中医药特色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开展中药煎剂、针刺、电针、推拿、拔罐、放血、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穴位埋线、耳穴压豆、中药塌渍、中药足浴、五音疗法等多种特色中医治疗方法,运用脊柱平衡疗法、纳气针法、大接经针法、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等中医特色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理疗方法如低频脉冲电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激光疗法、磁疗及现代诊断技术,突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
科室注重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并注重科学研究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在中医药抗衰老、抗肿瘤及肿瘤恶病质等研究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课题30余项,获专利3项,主编及参编著作30余部,在国内外各级专业期刊杂志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9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科室承担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推系本科生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教学、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已培养200余名研究生。每年培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内科学硕士及本科生均成为国内各大医院和科研单位的骨干力量。科室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学研究,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10余项,编著规划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60余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2项,《方剂学》课程获评省一流本科课程。并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大连医科大学第十二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
风湿免疫科简介
大医二院风湿免疫科为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拥有辽宁省及大连市宋林萱名老中医工作室,是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作为大连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大连市中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大连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牵头成立大连市风湿免疫专科联盟(联盟成员 28 家单位,其中包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风湿专科10余家),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24年获批全国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
风湿免疫科拥有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专业团队,现有医生18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3人,技师3人;科室正高4人,副高7人,主治医师4人;博士2人,硕士15人,其中博士在读5人;学科带头人孔晓丹教授、学科中西医结合方向带头人宋林萱教授等在国家级及省市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等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科室以中医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理论为指导,对风湿免疫病进行辨证施治,开展了微创针刀镜、中药内服、中药熏蒸、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熏药、中医定向透药及蜡疗、冲击波及红外偏振光等项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炎性肌病、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在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西药副作用。
科室是辽南地区疑难重症风湿病诊治中心,对于重症风湿病患者诊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熟练掌握多种诊治技术,包括新型免疫净化技术治疗急危重症风湿免疫病、多靶点联合治疗狼疮肾炎、免疫相关不良妊娠的干预治疗、关节炎的超声介入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甲皱微循环检测等。
康复医学科简介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是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大连市脑卒中康复基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25年3月获批辽宁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作为辽宁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大连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2022年牵头成立辽南重症康复专科联盟,联盟单位42家。
康复医学科设有康复门诊、急性期康复、康复病房三部分,病房编制床位120张,包括神经重症病房、中西医结合病房、康复病房及普湾院区康复病房。拥有一支由一百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康复医生20人,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博士在读4人,硕士学位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康复治疗师31人,康复专业护理技术人员46人组成的高素质、医教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康复医学专业团队。
康复医学科现有危重症康复、意识障碍促醒、呼吸功能康复、吞咽认知障碍康复、神经康复、肌骨康复、儿童康复、肿瘤康复、传统医学康复、高压氧康复、康复治疗技术(PT/OT/ST/康复工程)等多个亚专业方向。配有脑电图、fNIRS、高压氧、经颅磁刺激仪、经颅直流电刺激仪、迷走神经电刺激仪等高端康复设备。常态化开展昏迷患者促醒、人工气道管理、呼吸功能评估及治疗、吞咽功能评估及治疗、VTE预防及管理、胃肠功能及营养管理、神经元膀胱及大肠评估及治疗等临床诊疗工作。2023年开展辽南地区首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促醒手术治疗。康复医学科实现了从临床诊疗到康复治疗的全方位服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复方案。
科室注重与国际接轨,不断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致力于提升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科室还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康复医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推动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内容:医务部 霍嘉琳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郭彬倩
审核: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郭茜
发布于:北京市七星配资-短线炒股配资-七倍杠杆-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